【人民政协报】燕琴:从中国(京津冀)绿水青山指数看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
发布日期:2025-02-14来源:人民政协报浏览次数:0次【字号 大 中 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各大城市群和国家战略区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探索生态与经济共赢的“两山”转化路径,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指南。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十周年。近十年来,京津冀地区坚持生态优先,共筑生态安全屏障,绿水青山发展稳中向好,空气质量、水域等实现较大改善。根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以碧水常在、青山依旧、蓝天相随、生态多样、生态城区“五位一体”为核心的绿水青山指数较2014年上升了11.20点,正高质量书写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具体来说:
协同打好蓝天保卫战
空气质量改善显著
空气质量大幅度提升是京津冀绿水青山发展的最亮眼成效,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为37.12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下降57.8%),其中北京市的年均浓度连续三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的达标线,2023年全年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
尽管京津冀三省市在过去的十年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和PM2.5平均浓度下降均实现了大幅提升,这一成绩值得肯定,但与长三角(18微克/立方米)、粤港澳(21微克/立方米)等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显示出京津冀地区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京津冀三省市在蓝天保卫战方面还需持续发力。这要求三地不仅要继续加大环保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还要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应对空气污染问题。同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持续改善水域环境
十年间水质稳中向好
2014年至2019年期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京津冀地区的水域面积持续下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一系列水域治理措施的推进,2019年以来,水域面积开始止跌回升,2023年水域面积占比较2019年上涨1.5%,显示出积极的治理成效。特别是2021年,三地建立“跨界河湖长”,开启了边界压茬合作,“分段治水”变“全域同治”,连续多年干涸的永定河实现全线通水。
与此同时,全域水质也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2023年京津冀地区水域叶绿素浓度较2014年下降3.52%,这标志着水域中藻类生长得到有效控制,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整体水质进一步好转。
城市生态持续改善
共同谱写绿意盎然新篇章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京津冀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人均绿地面积二级指标由2014年的14.13平方米/人增至2023年的14.54平方米/人,较2014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市2023年人均绿地面积达16.90平方米/人,连续十年稳定上升。一系列举措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等。
未来,京津冀地区应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通过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措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京津冀绿水青山发展未来可期
在过去十年间,京津冀地区的绿水青山指数实现了11.20%的显著上涨,这一成绩高于长三角的6.61%和粤港澳的5.99%,彰显了京津冀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
尽管起步时,京津冀地区在植被覆盖、水域治理等方面的基础条件相对长三角地区存在差距,但凭借三地密切协同,联合成立生态协同工作机制,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向纵深发展,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水域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等措施,成功缩小了区域差距,并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超越。
展望未来,京津冀地区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区域协同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相信在京津冀三地的共同努力下,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将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